时代焦点网 - 专业财经新闻门户
当前位置: 时代财经网 -> 新闻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如何打赢就业攻坚战“反向背调”,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发布时间:2023-01-18 11:50   来源:东方网   关键词:

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大关,大量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将步入职场当背景调查成为很多企业招聘的标配时,年轻的求职者则是反客为主,掀起了一股反向回调的潮流——在面试前,通过各种渠道深挖企业的背景信息,然后谨慎地进行职业选择

逆向调教的流行给职场带来了新气象,也在倒逼企业创造更合理的职场环境说到底,好的就业应该是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之旅

先看评论,再找工作

就在毕业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年级学生李Eon已经与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早在去年9月,她就开始了反向调岗之路——除了在知乎上看评价,李Eon还尝试加入公司的网络社区,试图从未来的同事那里了解意向职位过去的薪酬和发展前景

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之前,基本都会打听企业和岗位的具体情况在李Eon看来,反向语调看似新鲜,其实是理所当然的求职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反调’就浑浑噩噩地进入企业是‘愚蠢’的

根据李Eon本人和同学的经验,逆调分为不同的段——最基本的操作是在知乎和企业搜索中搜索企业情况,从同校毕业的直属学长那里得到内幕就更进一步了,高级版是在薪酬工具里对比薪酬水平,查企业是否有法律纠纷,查老板背景,甚至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作为国内知名的职场社交软件,在内容社区拥有超过1.1亿注册用户和570万个帖子,覆盖超过10万家公司的信息脉脉数据显示,91%的求职者会主动收集企业信息,为企业做背景调查记者随便点开内容社区就能看到,比如找工作的警告X公司千万不要去领导职位和战略规划的描述不清晰招聘结束后,各种过错会让你降薪,扣绩效等比如内卷,以前大家在周报上平均写100字到200字,一个大厂跳进去一个在周报上报3000字的大哥就像人们吃饭买东西之前先看消息一样,最近,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板块上线了,把招聘推向了点评时代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业务部副主任李发现,与名企,大厂相比,毕业生反调中小企业的频率更高最近几年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良莠不齐人们对这些企业并不了解,很多人希望工作一两年后能有个好的开始,而不是破产按照他的理解,毕业生逆向调整的内容首先是行业方向疫情对旅游,餐饮等多个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毕业生求职求稳,更倾向于寻找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企业,如制造业,创意产业等比如IC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小,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近几年很受毕业生欢迎,他们的反向调剂主要集中在创始人背景,研究方向,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南京江北新区有近600家集成电路企业毕业生按学历分为北大系,清华系,东大系东南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喜欢去东大系,感觉更安全,和学长共事的机会也更多

逆向操作遭遇信息壁垒

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但很多求职者觉得往往不太容易多维度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

在李Eon看来,获取更具体的职位信息比企业信息更难互联网头部公司HR曾向李Eon抛出橄榄枝,其提供的职位看起来十分诱人还好有在那里实习过的同学提醒我,这个岗位其实就是客服中心,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李Eon吐槽,身边很多去名企的同学都踩过类似的坑面试大公司,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毕业生最终通过测试最后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长视频标签体系整体规划,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平台治理策略...记者浏览了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校招网,发现虽然招聘职位的名称看起来高大上,但仅仅看名称,实际工作内容基本不清楚例如,在某公司提供的内容质量管理培训生的岗位中,职位描述一栏写着:负责监控产品质量和内容安全,监督内容质量工作的实施,检查风险内容,提高效率和安全性但曾在那里实习过的毕业生肖旭向记者透露,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其实是审核内容和删帖很多人来了之后发现是个坑有些人选择了辞职,而有些人

网上的真假信息也让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毕业生胡感到困惑相比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企业价值观是胡求职时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其实我很想从网络平台了解企业文化,包括一些企业的‘绯闻’,比如有没有‘小团体’,会不会‘穿帮’如果有这方面的吐槽,无论薪水有多诱人,我都会避开但在反向调优的过程中,胡发现很多企业会做对照评估,删除所有负面和恶意的内容,只留下正面信息这其实让我不敢选择

公司评论功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但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参考一位资深HR提醒,在职场大众点评这个平台上,用户其实无需认证就可以评价,匿名信息难辨真假,这也给水军留下了控制评价的空间负面员工评论,人均年薪百万等信息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和错误引导

在毕业生反调屡屡碰壁的同时,李注意到,信息壁垒也让一些中小企业陷入招聘困境——受疫情影响,企业线下招聘受阻,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知名企业的影响力,其网上招聘信息容易被淹没,从而失去被毕业生看到和反向调查的机会比如江北新区某企业4月初举行网络招聘,收到30份简历只有5个人来面试,最后只有一个人入职有的企业甚至收了三四十份简历,最后一个没来面试

工作,诗歌和距离。

反调的盛行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择业观——工作不仅承担着谋生的需要,更维系着对生活的期待。

作为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胡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程度他能理解加班和工作强度,但他想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专业上,不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工作环境用他的话说,他愿意吃苦完成工作任务,但不愿意被所谓的职场斗争所委屈

毕业于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张飞鹏更关注成长空间我很想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没有资深的行业‘老师傅’,有没有规范的培训计划在他看来,从学生到专业人士,还有很多隐性技能需要掌握,尤其是建筑行业要全方位应对人和事,就要有全面的职场技能希望有机会接触业内的老大师,老专家,参加专业培训等,从而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复杂和突发问题的能力

苏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蒋老师明显感觉到,在这一代年轻人眼中,好工作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学校做过调查目前,普通毕业生手握11家公司的‘橄榄枝’大部分毕业生不担心工作,但同时他们的期望值更高,希望工作能给他们带来供给,而不是单纯的付出和消费江提到,一些学生认为他们希望雇主能减少规章制度,减少正式工作比如不让员工加班熬夜做PPT的细节他们宁愿用这些精力和时间去做更具创新性的工作

中建安装人力资源部经理朱也很高兴看到求职者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主动去了解企业只要是求贤若渴的企业,都会欢迎这种‘逆向调整’,因为只有基于相互理解的选择,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雇佣关系为了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公司也花了不少心思朱介绍,在面试前,企业会将整体情况,区域业务板块,人才招聘的具体要求,甚至企业发展历史等整合成信息发送给求职者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中建安装招聘逐渐转向线上直播时,他们把HR换成了工作一两年的年轻员工,在线上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感受从长远来看,一个真正健康高效的就业市场应该是双向的,主动的选择